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复兴复兴的女频言情小说《开局1960灾荒年,每天一分钱秒杀 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葡萄熟了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老支书跟着搬零件的人一起来到李复兴的爷爷家。屋内,李复兴的奶奶和三婶正在裁布,一直夸布好。尤其是杨梅,从小到大,还是第一次见这种整匹的布。自己的孩子以后可有福了,有个这么有本事的大哥。给吃的喝的不说,还给他们做新衣服,她不由得赞叹当初丈夫的英明,榜上了李复兴的爷爷奶奶。这几年,李德军可以说是比二老的亲儿子付出都多。终于把福报盼来了。想到这里,她就有种苦尽甘来的愉悦。“衣服得做大点,孩子长得快。”李老太太说道。“好,我知道,婶。”屋外,李复兴正给帮他搬东西的人散烟,每人一根大前门,那些人接过去都不舍得抽。“复兴,真是多亏有你啊。”老支书对李复兴说道。“支书,可别这么说,你们把猎物给我,也是帮我涨业绩,大家都有好处。原本我还得等段时间才...
《开局1960灾荒年,每天一分钱秒杀 番外》精彩片段
老支书跟着搬零件的人一起来到李复兴的爷爷家。
屋内,李复兴的奶奶和三婶正在裁布,一直夸布好。尤其是杨梅,从小到大,还是第一次见这种整匹的布。
自己的孩子以后可有福了,有个这么有本事的大哥。
给吃的喝的不说,还给他们做新衣服,她不由得赞叹当初丈夫的英明,榜上了李复兴的爷爷奶奶。
这几年,李德军可以说是比二老的亲儿子付出都多。
终于把福报盼来了。
想到这里,她就有种苦尽甘来的愉悦。
“衣服得做大点,孩子长得快。”李老太太说道。
“好,我知道,婶。”
屋外,李复兴正给帮他搬东西的人散烟,每人一根大前门,那些人接过去都不舍得抽。
“复兴,真是多亏有你啊。”老支书对李复兴说道。
“支书,可别这么说,你们把猎物给我,也是帮我涨业绩,大家都有好处。原本我还得等段时间才能转正,那两头野猪一到位,就稳了。”李复兴抽着烟说道。
“这几天,以后再有猎物,统统都给你。”老支书立马表态。
李老爷子撇嘴说道:“算你有点良心。”
老支书嘿嘿一笑,不敢还嘴,别看他年纪大,但他辈分却低了一辈,严格来说,他得喊李老爷子一声叔。
“对了复兴,那些是干啥用的?”老支书指了指那堆零件,好奇问道。
“那是手摇水泵,我打算在那边打口井,把水泵给安上,你们要是有空,就帮帮忙。”
“你知道那里有水?”
老支书几人都很惊讶。
帮忙好说,但打井可不是件简单事,他们原来的那口井,全村人打了一周时间才算完成。
打井是个没准头的事。
得先选好地方,地方要是错了,要么挖十多米都不见水,要么打出来的水发苦发咸没法用,那好几天的功夫就浪费了。
“有水没水,钻一下就知道了,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功夫。”李复兴说。
一个多小时?
那行,跟你一块干吧!
老支书立马安排刚才搬零件的几人准备开工。
“复兴,你说怎么搞?”一个身材结实的汉子问道。
此时,李德军也来了。
“你们用钻杆......”李复兴开始教步骤。
“我们来。”
李德军跟几个结实的汉子先下手,照着李复兴说的地方就开始钻。
这种打井方法,他们还是头一次见,觉得很新奇。事实上他们对能不能钻出水来,都没什么期待。
在几个汉子的努力下,一个小时的功夫就钻下去了六七米深。
“还真没水。”有人做事后诸葛亮。
打井要是那么简单,他们早就多打几口了,还怕没水用?也不用跟旁的村子为了抢水干仗。
“位置应该不对。”
“不是位置的事,现在太旱了,咱们原先的水井都没水了。”
......
李复兴根本没指望六七米深就能钻出来水,村里以前那口井,好像是七米深来着?就是井口大,可以几个人一起打水。
既然那口井干了,就说明地下水位比那口井要低。
所以还得继续钻下去。
李复兴和老支书没说停,几个控制钻杆的自然继续干。
老支书最终没忍住心中疑问。
“复兴,这钻这么小,就算出水了,那怎么弄上来?”
那么丁点的洞,怕是只有茶碗才能放下去吧,这也太不方便了吧?
至于李复兴一开始说的水泵,他们村都没电,能用吗?
“对啊,要不咱们还是别费这个功夫了。”有人说道。
李老爷子立马瞪眼怒斥:“你们懂个啥?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,我家复兴既然这么干,就肯定有法子把水给弄上来。”
这怎么还揭短呢?
大伙都苦着脸,但因为李老爷子辈分太高,他们也没顶嘴。
李复兴笑道:“咱们打的是压水井,只要钻出水,把那些零件安上,用手压几下就能把水压上来,到时候你们就明白了。”
其中原理,李复兴压根没说,说了也等于没说。
李德军也对那些人道:“说你们也不明白,问那么多干啥?”
其他人纷纷白眼看他,好像你懂一样。
在这看不起谁呢?
一直到九米,还没出水。
钻杆越往下,众人就越费劲。
正在又有人要抱怨的时候,只觉钻杆忽然一送,接着便出水了。
“出水了,出水了!”
“真出了!复兴可真神了,快给村里也看看,我们接着挖。”
“依我看,咱们把这挖大点,替代原来那口井得了。”
......
不等李老爷子发火,老支书就斥责道:“都闭嘴!哪有你们说话的份?”
人家这刚钻出水来,你们就惦记上了?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呢!
再者说,别忘了他们村能度过粮食难关,全靠李复兴。你们现在想把人家的水里收归集体?
“老支书,我把话放在前头,这水井是为了我爷爷奶奶用水方便才打的,没用村里任何东西,就连打井的地,都是我们家的自留地。”李复兴说道。
要是有人觉得他好惹,那可打错算盘了。
本来只要不影响两位老人用水,别人来打一点是没问题的。
可你们既然这么说,那就对不起了。
老支书点头道:“我明白,你放心就是,这井就是你们家的,轮不着让人指手画脚,谁家有意见,我亲自诉去谈。”
开玩笑呢?
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李复兴啊!
以后还想不想吃饭了?
而且人家在自己家旁边打的井,跟你们有啥关系?这年月一口井可是一个家里至关重要的东西,家里有口自己的井,可是倍有面子的事。
谁乐意拿出来给集体用?
一点道理都没有。
李老爷子阴沉着脸看着刚才说话的汉子:“你爹,甚至你爷爷在我跟前都得老老实实的,你小子胆子不小嘛!”
那汉子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,脸色煞白。
赶紧开口解释,是自己没管住嘴,没别的意思之类的。
李老爷子可不管这些,准备等晚点去找他家里谈谈。
“三叔,你们还得往下钻,深度不够。”李复兴见李德军要动手,赶紧给他安排活。
打人就不必要了,都是同村。
那汉子可能是有点小想法,但有这一番敲打就够了,要是还不识趣,那就不能怪他了。
李德军没好气的朝那汉子踢了块石头,这才继续干。
“儿子,爹走了!”
“你今年满了18岁,爹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要去追求!”
“老徐家的女儿爹也帮你定好了,过两年你们就结婚,这四合院你住着,桌上还有200块钱。”
“愿儿子身体健康,前程似锦!”
......
李复兴拿起桌上的字条,有点没回过味儿来。
他打量了一下周围。
老式的四角柜,饭桌上扣着的洋瓷碗,墙边的水龙头和铁盆,门外还堆着煤球......
一股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。
前一秒李复兴拿着智能手机,享受5G时代,下一秒他就来到了60年代的四合院?
今年18岁,刚进了轧钢厂做采购员。
而且,还来得及和爹见一面,爹就潇洒的跟着一个寡妇跑了?
李复兴他娘死的早,他爹把李复兴拉扯到成人,给李复兴弄进轧钢厂工作,就连对象都安排妥当了。
北平城里的四合院。
200块钱,在60年代也是笔巨款。
把儿子成家立业的事都交待的明明白白,老人家拍拍屁股,和小寡妇去过幸福生活,该说他爹是有良心,还是没担当?
嗯......
“尊敬的顾客,拼夕夕商城欢迎您!恭喜您,太幸运了!无需助力,您可选择一件商品,免费带走......”
一阵眼花缭乱的快闪。
最终,画面停止在了0.01这个数额上。
想起来了!
李复兴就是帮表妹砍一刀的时候,点击表妹发过来的分享链接,穿越到了60年代。
看着无比熟悉的界面,李复兴一阵牙疼。
砍一刀!
我砍你妹啊!
谁不知道这一分钱砍下去,会变成金币,金币变贝壳,贝壳变钻石......
子子孙孙无穷尽也!
干脆,咱直接给你一分钱得了!
“余额不足,无法支付,请充值!”
李复兴就这么一说,商城还真回应了。
果然,60年的拼夕夕都变得淳朴,老实。
桌上20张工农大团结,在诱惑着李复兴。
这个年代,物资紧缺。
钱还不是万能的。
“真行的话,充10元进去,不行就当我给智商充值了。”
李复兴抽出一张。
事实证明,真行!
商城立马充值完成,还按李复兴的安排,直接付了1分钱,完成了砍一刀。
没有套路!
没有陷阱!
桌上出现了10斤上好的大白面粉。
再看看商城里的其他商品,东北大米,富硒鸡蛋,龙口粉丝,大白兔奶糖,棉布,呢绒......
二锅头,五粮液,哈德门,大前门,牡丹,中华......
标价也是朴实无华,市价!
但这个60年代的拼夕夕,它是真能砍一刀啊!
不玩虚的,突出一个实在!
李复兴心里顿时有底,这个年代,有的吃比什么都重要。
“复兴,吃了没?”
门外,三大妈的声音响起。
“还没呢。”
李复兴拉开门,本来门也是虚掩着没关上。
“三大妈吃了没?”
四合院里,还住着三位大爷。
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有,但道德绑架,有官瘾,精打细算的,暂时还没出现。
“你爸的事别往心里去,你年纪轻轻,在轧钢厂好好干,有啥不懂的的,问我当家的......”
三大爷是轧钢厂的老钳工,老员工了。
两家同在四合院的中院,面对面,三大妈热心肠,路过看见李复兴在,便想着过来鼓励几句。
“放心,没事。”
李复兴笑了笑,翻出米缸里的布袋子,里面是十斤多糙米。
受限于这个年代的碾米机,以及物质条件,米糠参着小石子,蒸饭前得选上半个小时,吃饭还得谨防磕牙。
如今李复兴有了拼夕夕60年代版,自然不用再吃糙米。
“三大妈,这点米你拿回去,你家几个孩子吃得多。”
“不用,不用!”
三大妈连连摆手,她家确实困难。
当家的在轧钢厂上班,挣得不少,但下面要养三个孩子,开销大的很,半夜饿醒是常有的事。
早上两个馒头,当家的要上班,吃一个,三个孩子分一个。
“我家还能凑合着过,你以后要娶媳妇,多存点钱。”
“娶媳妇不差这几斤米。”
李复兴家在四合院里,确实算好过的,要不他爹也不能放心的丢下李复兴,去和小寡妇过幸福生活。
“真不用。”
三大妈知道谁都不容易,以前有过不去的时候,她不是没向李复兴家借过,但现在还没到那么难的时候。
“复兴,你要真能匀出来点,去看看李寡妇家的那俩孩子。我昨晚起夜,听到那俩孩子在嚷嚷肚子饿,李寡妇大半夜的蹲在屋外抹眼泪。”
得!
四合院里除了三位大爷,还有一个寡妇。
李复兴仔细确认了下,从小到大没人叫过他傻柱,这才点点头,又和三大妈扯了几句家常。
李寡妇夫家姓郑,住在四合院的后院。
男人是厂里的生产管理员,待遇比三大爷还好,一家人过得不错。
但前几年,小郑下班后和工友喝酒喝死了,一家子顿时没了依靠。
上有两位老人干不了活,下有两个小孩嗷嗷待哺,都指望着李寡妇,这日子能好过?
送走三大妈后,李复兴便提着十斤多糙米,敲响了李寡妇的屋门。
“是复兴啊,快进来坐!”
开门的是李寡妇的婆婆,李复兴一直管她叫郑奶奶。
李寡妇不在家。
“郑奶奶,我就不进去了。”
李复兴就站在门槛上,和郑奶奶唠嗑两句,提了提布袋子送过去。
“家里的窗花昨晚被风刮跑了,还得请郑奶奶给我再剪一副,我重新贴上,就用这个换。”
把米放在郑奶奶脚下,扭头就走。
过年的时候,郑奶奶剪了两副窗花给李复兴家。
如今再要一副,没毛病吧?
“孩子,你倒是进屋喝口水......”
郑奶奶连招呼都没打完,就看着李复兴走了,打开布袋,看到里面的米,不由得有些老眼发红。
十斤多米,一家人省着点能撑一星期。
三天前,她家就断粮了,想办法向别人借,但这年头谁家有余粮?
别说一副窗花,就是十副窗花也换不来一斤米!
郑奶奶如何不明白,这孩子是在变着法子帮她家。
李复兴脚下生风,回到自己屋里,第一件事就是把窗上的窗花一把撕下来。
然后盘算了下。
他爹跑了,以后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,便落在了李复兴肩上,也该回乡看看。
拼夕夕里砍一刀,带点好的给老人。
李复兴骑上自行车出了门,在路上顺便买了一斤肉包子。
这个时候的包子,分量都很足,他一顿根本吃不完,剩下的直接让他放进了商城仓库,里面的时间是停滞的,东西放进去是什么样拿出来就是什么样。
他那个便宜老爹,走的时候把家里的自行车留给他了。
所以,现在他有房有车,还有工作,即便是躺平都行了。
吃饱以后,李复兴就开始想,给爷爷奶奶带点儿什么东西回去。
本来他是想接爷爷奶奶两人进城的,但是想到过几年的动荡,觉得还是农村更安全一些。还有,李复兴也将农村当成自己的后路。
实际上,他接老人进城,主要是因为老人在乡下吃的太差,还吃不饱的缘故。
不过,以后他多往乡下跑着点,多拿些物资,也能让老人吃的好一些。
而且,老人在农村住习惯了,进城反而会处处不习惯。
今天在拼夕夕砍到了面粉和鸡蛋,各自十斤!
不过,李复兴还想弄点肉。
拼夕夕里的什么牛肉、羊肉和猪肉,才几毛钱一斤,非常便宜。
尤其是大肥肉,才1毛钱一斤,虽然李复兴不喜欢,可是这个年代的人,喜欢肥肉多过瘦肉。
于是,他花了六毛钱,买了六斤肥肉,打算给爷爷奶奶拿去炼油,然后又买了六斤五花肉。
按照记忆,李复兴蹬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,总算抵达了李家庄。
沿途,他目睹了无数生活艰辛的人,但他不敢过多停留,生怕自己的同情心泛滥。
如今,整个国家都差不多一样,他自知力不从心,无法拯救所有人。此刻,他只希望过好自己的日子,再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些值得他伸出援手的人。
就在即将进村时,他才将准备好的东西取出,放到自行车前面的筐子里。
“复兴,又回来看望太叔公、太叔婆他们啊?”突然,耳边传来一声问候。
李复兴循声望去,只见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正搬着石头走来。
说话的人他认得,大名李大力,小名来福,尽管两人年纪相仿,可按照辈分,对方要喊他一声叔叔。
“来福,怎么叫人的?不然我找你爹问问?”李复兴并非真的生气,只是随口逗弄几句。
李大力心中颇为无奈,无缘无故的低了一辈。
可他还是顺从的喊了一声“叔”。
“这声叔不白叫,过来!”李复兴招了招手,随后拿出了一包大前门香烟。
许多人或许不清楚,大前门最初属于英美烟草公司,不过后来归国有后,归属上海烟草。
在这时算是高档香烟,一包要四毛。
相比之下,那些什么迎春、大建设,才几分,一两毛一包。
不过,最贵的还是“中华”。
见到香烟,来福的郁闷瞬间烟消云散,乐呵呵的跑了过来。
“叔!”
这声“叔”,明显喊的心甘情愿了。
李复兴见烟盒里也没剩几根了,索性全给了来福,把他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李复兴继续朝村里走后,原本观望的那些人围了上来:“来福,给我一根呗!”
来福翻了个白眼:“少做梦了!最多让你们抽一口!”
还想要一整根?做梦呢!
这可是大前门香烟啊!在农村人眼里,这是干部才能抽的烟,普通人根本抽不起。他们村支书平时也只抽迎春和大建设牌香烟。
来福点燃一根,几人轮流吸两口。至于剩下的,他小心收好,留着以后炫耀。
村里的情况比李复兴想象的还要糟糕,他甚至看到几个孩子在啃草根,个个都面黄肌瘦的。
李复兴心里一酸,招手叫他们过来。
同时,在拼夕夕里买了些花生,生鸡蛋分了也不能直接吃,他吃剩的包子也不够分啊!
“知道我是谁吗?”
面前的孩子们衣衫褴褛,像小乞丐一样,明显营养不良。一个小女孩一副怯生生的样子,显得格外可怜。
有个胆大的孩子举起手:“你是二十一爷爷。”
李复兴看过去,那孩子还流着鼻涕,眼看要流到嘴里了,猛的一吸,竟然咽了下去。
李复兴顿时觉得头皮发麻。
他在族里排行二十一,叫他二十一爷爷,一定是哪个堂兄家的孙子。
“行了,都排好队,别乱动。”
孩子们很机灵,知道李复兴是给他们分东西,立刻乖乖排好队,脸上写满了期待和喜悦。
远处,几个大人正看着这边。
“是复兴回来了。”
“还是复兴有出息,在城里能吃商品粮。”
“复兴也该成家了,我娘家的侄女,不仅长的水灵,干活也麻利。”
“得了吧!人家复兴肯定要找城里的姑娘,哪轮得到你操心?”
......
李复兴还不知道,村里的妇女们都开始盘算着给他介绍对象了。
等孩子们排好队,李复兴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布袋,里面是装的花生。李复兴伸手抓了一大把。
“都用衣服兜着。”
自己的一大把花生,孩子们两只小手是捧不住的。
“谢谢二十一爷爷!”
孩子们急忙用衣服兜住花生,满脸感激。
“该我了!谢谢二十一爷爷!”
......
分完花生,篮子里还有许多,李复兴打算带回去给爷爷当下酒菜。
拿到花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回家,告诉父母这是二十一爷爷给的。
村里没分到花生的孩子们对此羡慕不已,后悔没遇到李复兴。
尽管只有一捧花生,可对每日顿顿吃野菜的他们来说,已经是美味了。
李复兴到了爷爷奶奶家的门口,见爷爷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,奶奶好像不在家。
“爷爷,你的大孙子回来了。”李复兴喊道。
李老爷子猛地转头,见是自家的大孙子,脸上的皱纹当即舒展开来。
“是复兴呀!赶紧进屋,要不要喝水?饿不饿啊?我叫你奶奶回来家,给你做饭。”李老爷子放下手里的农具,就要出门。
李复兴急忙摆手:“爷爷,我是吃过饭来的!我给你们带好东西回来了。以后你们该吃吃,该喝喝,我保证不会让你们饿肚子的!”
李复兴的一句话,让李老爷子眼眶一热,差点掉下泪来。
“好好好!咱家复兴有出息了。”
李复兴从篮子里拿出之前分剩下的那些花生。
“爷爷,这些花生给你当下酒菜。”
李老爷子平常喜欢喝两口,尽管只能喝地瓜烧。
在那个时期,粮食非常紧俏,人们基本都用地瓜酿酒。因为酿酒工艺简单,所以酿的地瓜酒不怎么好喝,只能解馋,喝着辣辣的。
李老爷子当即高兴的合不拢嘴。
“这么多花生呢!”
炒花生米可是香的很,而且很下酒,想着李老爷子不由的咽了咽口水,都想马上来几口。
现在,大米在鸽子市和黑市差不多卖三毛一斤。
即便这样,还是有不少人会买这种高价粮,毕竟定量粮食不够,也没别的办法。
尽管如此,大米在鸽子市和黑市也是紧俏商品。可以说,但凡是粮食,无论是精粮或者是粗粮,都十分抢手,都是要靠去抢的。
郑家的定量往后会更加不够吃,难不成每次都靠李复兴接济吗?
李复兴从事采购工作,能够获取定量外的粮食,郑家可以通过李复兴的路子购买一些。
只有这样,才可以长久维持。
“没错,复兴也不容易。”郑老太太点头附和。
......
李家庄,李复兴的奶奶似乎是听到了消息,拎着篮子匆匆赶回家,篮子里还有几棵野菜。
刚到家门口,便闻到一股浓郁的油渣香味。
这时,村里的孩子把家门口围得严严实实,一个个的都在咽口水。
李复兴端着一大碗油渣走了出来,打算分给大家,便见到奶奶正站在家门口。
“奶奶,你回来啦?我都和您说了,别再挖野菜了。”
孙子的责备,反而让李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:“行,下次不挖了。”
自家孙子自然说什么都行。看到孙子端一大碗油渣出来分给大家,尽管有点心疼,可也没说什么。
只要孙子开心,别的都无所谓。
屋里,李老爷子扯着嗓子喊道:“老婆子,赶紧回来给咱大孙子包饺子。”
李老太太应了一声,急忙走进屋。
这时,李复兴开始分油渣。
“都站好队,一个一个的来,都乖乖听话。”李复兴说道。
给孩子们一人分了三块油渣,不少孩子吃了一块后,将剩下的两块小心翼翼的留着,打算带回家。拿到油渣的孩子,都十分有礼貌的道谢。
吃完后,开始回味油渣的美味。
油渣又香又酥脆,吃起来满嘴流油,实在是太好吃了。
李复兴看着眼前和自己一般高的年轻人,皱着眉问道:“你多大了?”
居然好意思冒充孩子来领吃的!
年轻人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:“叔,也给我一份吧!我小弟摔到腿了,来不了,我是给他领的。”
李复兴不确定真假,朝旺财看去,他对村里的人不怎么熟悉。
旺财点点头:“大哥,石头确实摔到腿了。”
好吧!
李复兴多给了他三块。
“多谢叔!”
李复兴把油渣分完,就回到了屋里,李老太太递给他一杯糖水。
“复兴,喝糖水。”
旺财他们,是没糖水喝的。
这是自家亲孙子,自然要偏心一些。
“谢谢奶奶!”
李复兴十分享受这种偏爱,一口气都喝了,太甜了。
“热不热?我喊你爷爷来给你扇扇风。”李老太太眉眼含笑地说道。
李复兴哭笑不得。
使唤自己的爷爷,简直就是倒反天罡,急忙声称自己不热。
没过一会儿,堂婶也来了。
“哎呀!复兴咋又买这么多东西回来了。”堂婶一脸欣喜,不管怎样,自家也能跟着沾点光,就家里三个孩子也能吃到些好东西。
李复兴开口道:“堂婶,下次我回来再弄些布回来,你帮我给爷爷奶奶做几身衣服,还有旺财他们几个,也都做一身。”
杨梅惊喜不已,不过嘴上却说道:“还是复兴厉害!给你爷爷他们做就行,旺财他们的衣服都能穿,就不用做了。”
李复兴一脸无奈。
都是补丁,也算能穿?
不过在现在这个环境下,“新三年,旧三年,补补纳纳又三年”的风气盛行,孩子的衣服基本上都有补丁,许多还是由大人的衣服改小的。
过年穿新衣,更是一种奢望。
李复兴坚持道:“都做一套吧,这是我作为大哥的心意。我在纺织厂有些人脉,弄些布不是问题!”
李老爷子叮嘱道:“德军家的,就按我大孙子说的做。复兴能搞到布的事,别往外传,免得惹麻烦。”
要是传出去,大伙都来找复兴帮忙,帮不帮啊?
“叔,我懂。”杨梅连忙回应。
随后,里老太太开始教导旺财几个小家伙:“往后,你们得记着你们大哥的好......”
说完,她就带上杨梅到厨房包饺子了。
杨梅看到李复兴带回来的东西后,眼睛都直了,不禁赞叹:
“婶,复兴太厉害了。”
李老太太就爱听别人夸自己的大孙子,笑骂道:“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,我家复兴......”
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自夸,还不忘拉踩别人抬高自家的孙子,杨梅则时不时的附和着。
没过多久,李复兴的堂叔李德军挑着水也来了,李老爷子都没让他歇会儿,就吩咐道:“今天复兴回来了,你多挑些水,他晚上还能洗个澡。”
“好!”李德军乐呵呵的应下,毫无怨言。
说实在的,他在这儿干的活比给自己亲爸妈干的都勤快。村里的人知道里面的缘由,并没人说三道四。
李复兴心疼道:“爷爷,先让三叔歇会儿吧。”
接着,他转头又对李德军说道:“三叔,一会儿我和你一起去,直接用我的自行车拉水。”
李德军笑着拒绝:“没事,复兴,你就在家里歇着。挑水的地方挺远的,自行车过不去,之前那口井已经干了。”
李老爷子听到孙子的求情,便顺着说道:“你吃完饭再去吧!一会儿你也喝两杯。”
“谢谢叔!”李德军当即喜出望外。
地瓜烧在农村算是稀罕物了。往日里,李老爷子自己时常偷喝两口,基本上不请他喝的。
就是为了能喝两口地瓜烧,多挑些水也值了。
其实,李德军本可以到村里的集体食堂吃饭。不过这儿正包着饺子,自然就不想再去食堂吃又难吃又填不饱的野菜粥了?
包饺子的杨梅,忍不住夸赞起面粉来。
如果不是李复兴在家吃,今天可不会用富强粉包饺子,肯定还会在面粉里掺点别的,不然太不会过日子了。
这时,村里家家户户都在谈论着李复兴,眼神里都充满了羡慕。
自家孩子在李复兴那儿得了好处,说的自然都是夸赞他的话。
......
饺子煮好后,被端上了桌。奶奶还特意炒了些花生米,给李老爷子当下酒菜。
李老爷子把珍藏许久的地瓜烧拿了出来。
“复兴,要喝点儿吗?”
李复兴点头应道:“行,爷爷,我来陪您喝几杯,不过可不能多喝。下回我给您买两瓶好酒,我爸那还留着一瓶茅台呢。”
一说到李复兴的父亲,李老爷子瞬间火冒三丈。
“德民那个没出息的东西,不提他了。”有好酒都不孝敬他这个爹,实在不孝顺,和他大孙子比起来,差远了。
他们老两口含辛茹苦的供他读书,原以为能享享清福。哪曾想,他娶了媳妇就忘了爹娘,到了城里后,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。
现在更离谱,竟然跟着个寡妇跑了。
那不成器的唯一做对的事,就是给他们生了大孙子,让他们老有所依。
李复兴见状,急忙转移了话题。
李老爷子可以数落,可他不能,老李对他这个儿子挺不错的了,没什么可挑剔的。
好吃的花生米和饺子,让大家吃的停不下来,特别是旺财三个孩子,好吃的恨不得连筷子都吃了。
“大哥,咱们晚上还可以再吃饺子吗?”旺花一脸童真的询问。
记忆里,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到寥寥可数的饺子,而且味道远不如今天的好吃。
旺财和旺业也不由自主的看向李复兴。
杨梅见状,瞪了他们一眼:“就知道吃,屎你们要不要也吃口?”
吃一顿还不知足,还想晚上继续吃,做什么美梦呢?
估计只有之前的地主老爷们才敢这么吃吧?
如果不是李复兴回来,就是野菜团子也不敢敞开了吃。
“哦!”三个小家伙失望的回应。
李复兴笑道:“晚上不吃饺子,咱们吃肉。”
此话一出,三个小家伙的眼睛瞬间亮了。
吃肉!
杨梅一脸严肃,对自家的孩子们说道:“晚上咱们回家吃,不......”
李复兴打断她的话:“晚上还是一起吃!”
杨梅不敢答应,偷偷看向李复兴的奶奶。
李老太太翻了个白眼,说道:“我孙子都说让你们来了,还客气什么!”
算是便宜你们了。
“行!谢谢复兴,还有婶子。”
实际上,他们夫妻怎么样都无所谓,关键是几个孩子需要补一补,因此他们只能厚着脸皮答应了。
吃饱以后,李德军打算去上工,上次吃这么饱,都忘记是什么时候了。
李复兴跟着一起出去,从兜里掏出香烟,递了一根给李德军。
“三叔,往后我不在的时候,爷爷奶奶就麻烦你们多照顾一些。”
李德军一脸享受的抽了一口,笑道:“这还用你说?别担心,在村里,有三叔我看着,你就放心吧!”
这时,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锣声响起。
李德军脸色大变,急忙对李复兴说道:“复兴,先不和你聊了,赵家庄可能又截流抢水了。”
如今,水就是命!
小麦正是抽穗的时候,如果缺水是会影响收成的。
不止小麦,还种植的玉米,现在也是关键时期。
李复兴紧随其后,去看热闹。
路过麦田时,他发现麦田出现干裂的情况了,怪不得村里会急红了眼。村里的粮食都快见底了,就指望着这一季的麦子活命了!
流经李家庄的小河,如今几乎干涸见底。
很快,李家庄的青壮年们聚集在一起,情绪激动,手中都拿着武器。不止有农具,还有枪。
这个时候,枪、炮什么的还没有上缴一说,因此两个村的战斗容易变成真正的战斗。
李家庄的老支书带领村民,浩浩荡荡的走去赵家庄,一副兴师问罪的气势。
李复兴还在想着事,老支书就凑了过来。
“复兴,听说你现在在轧钢厂做采购员?”
李复兴转头看向老支书,笑着点点头:“嗯!往后咱们村有出售的东西,随时找我,收购价格绝对比供销社合适。”
其实,他很清楚,现在的李家庄拿不出什么东西来。村里的粮食都不够吃的,还有什么东西能往外卖的?
“可以换粮食吗?粗粮就行。”老支书再次询问。
李复兴一脸惊讶:“用什么换?”
“若是行的话,我明天选些人进山,说不定能打头野猪。”
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,村里的粮食都要见底了。村子的食堂,基本上吃的都是些野菜什么的。
野猪是不好惹,但为了不被饿死,只能去冒冒险了。
“地瓜行吗?可以多换些。”
李复兴看了一下拼夕夕商城,粗粮有,不过和这个年代的粗粮不同,里面的粗粮粉磨的都快赶上如今的细粮了。
最便宜还得是红薯,两斤才1分钱,1块钱就能买200斤。
不过,他给村里自然不能按这个价算。城里粮店的红薯可是2分钱一斤,黑市直接卖四分钱一斤。
就算这样,也不一定会买到。
地瓜这种粗粮但凡出现,马上就会被抢光了。
他可以给李家庄降一点儿价格,但降价幅度绝不能太大,不然日后会增添不少麻烦。实际上,他即便按4分钱一斤卖给李家庄,老支书等人也会欣然接受。
而且,李复兴并非想要做慈善。他也不能只出不进,不然等钱花完了,就只能对拼夕夕商城里的东西只能望而却步了。
老支书毫不犹豫的说道:“换,就换地瓜。”
换粮食,自然是越多越好,他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了。
紧接着,他又问道:“可以换多少?”
“这要看野猪的情况了,若是一百多斤,我尽量帮你们换五千斤。”
老支书闻言大喜。
即使用粮票到粮店买地瓜,九十块钱差不多可以买五千斤左右。若是去黑市,九十也能买三千多斤左右,而且还很难买到。
一般来说,一百多斤的野猪,卖不到九十块钱的。野猪肉要比家猪便宜,肥肉也少,肉质还比较柴。
但如今物资匮乏,特别是粮食和肉类。如果拿到黑市去卖,一斤一块钱也有可能成交。
不管怎么算,他们村用一头百斤多重的野猪换地瓜,也换不来五千斤红薯。
“行,你等我们的好消息吧!复兴,我代李家庄感谢你!”
“支书,您不用这么客气,我也是咱李家庄的人。”
听李复兴这么说,老支书连连叫好:“复兴!说得好!”
李家庄基本上都姓李,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些沾亲带故的。
例如李复兴和老支书家,也是有些亲戚关系的,不过已经出五服了。
出了五服,就没什么血缘了,双方的男女就能结婚了。当然,一般不会这么做。
李家庄的人没过多久就到了赵家庄,双方正在对峙。
先讲道理。
谁知道,赵家庄的人也很委屈,他们的河段同样也几乎干涸了。
“你们自己看吧!”
赵家庄的村长直接让开路,让他们自己看。
李家庄的人一看傻眼了。
有水,可是非常少,都不用赵家庄的人拦截,那点儿水也流不到李家庄去。
瞬间,两个村子的人纷纷愁容满面。如果继续下去,粮食一定会大减,可是要出人命的。
赵家庄的村长,一脸愁容的看向李家庄的村支书道:
“老李,你们村有余粮吗?能匀给我们一些......”
不等赵村长说完,就被老支书打断了。
“也就够吃几天的了,原本还想问你们借一些呢。”
双方情况都一样!
误会解决了,老支书带着村里的人回去了。不过水的问题却没解决,李家庄的那口泉,是支撑着整个村子的生活用水。
如今看来,庄稼的浇灌也得用那口泉里的水了。这样的话,村子里的生活用水就得限制起来,今天李德军也没办法多挑水了。
最新评论